其他
近期最期待的国产新片来了,光阵容就炸翻了天!
本文作者:豆瓣 @王写写丨
首发公号:论戏书影(PictureWriter)丨
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
国庆假期,你走进电影院了吗?
今年的国庆档,新片不多,但都非常有看头。
今天就先来聊聊,这部国庆档头号新片——
我和我的家乡
导演: 宁浩 / 徐峥 / 陈思诚 / 闫非 / 彭大魔 / 邓超 / 俞白眉主演: 葛优 / 黄渤 / 范伟 / 邓超 / 沈腾
上映日期: 2020-10-01(中国大陆)
片长: 153分钟
豆瓣评分7.5,目前在国庆档上映的新片中评分最高。
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的五个短片,充满了巧思,将喜剧的类型深度与主题情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。
实际上,许多人眼中充满贬义的“小品电影”一词,恰恰最能概括五部短片的优点。
尤其对于短片而言,我并不认为“小品电影”有多么低级,能将小品的意趣以合理方式纳入到镜头语言内,同样考验创作者的影像编织能力。
《我和我的家乡》里面的五个短故事,都是文本层面合格的小品。
而其中四个,又以小品结构为出发点,建构出了一整套的影像表现力和情感描绘。
以及文本主题中的乡土情结,可以说是几位导演一次集中的超水平发挥。
究其核心,除陈思诚的作品之外,《家乡》的其余四部短片,无论从影像还是文本,之所以能兼具主旋律表达与足够的观赏性。
在结构、主题、表演、形式、情感上得以成立,无非是把握到了——
(喜剧)类型元素、(主体)话语魅力和影像(小品)结构三者的精髓。
本片有意采取受欢迎的喜剧模式,试图让中国乡村这一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,重新回到主流影像之中,并借此表达国人对故乡的复杂意绪。
五部短片中,尤以徐峥的《最后一课》表达最为充沛。
以叙事空间来看,只有《北京好人》的舞台设定在大城市,仅在结尾与乡村进行对接。
葛优扮演的张北京,延续了《祖国》里的热心肠与小市民心态。
我们无需知道他如何从出租司机变成了停车场管理员,也无需了解突然出现的衡水表舅的身世背景。
总之他们就是这样出现了,作为一个关联起家乡形象的符号。
但宁浩的处理又不仅仅停留在符号上,而是从原型出发延伸出了鲜明的地域性。
他回归到了擅长的创作领域:底层叙事与平民(黑色)幽默。
宁浩电影美学的主要载体是小人物,而葛优又是某种程度上北京百姓的代言人。
二者在本片中的化学反应,不亚于早期的冯小刚京味儿喜剧。
《北京好人》在有限时间内,几乎做到了不间断的抖包袱,并且每个都挺响,进而浇筑起数个精彩的喜剧情境。
再加上它是影片的第一个故事,利用出色的类型元素转换和巧妙的冲突设置,迅速让我们进入到了舒适的观影情绪之中。
类似《前夜》对《祖国》的积极作用,为整桌菜肴开了好头。
淳朴而木讷的表舅占义与圆滑而善良的张北京,就碰撞出了带有互文性质的别样趣味。
宁浩还有意为之地将看病这件事,变成了自己擅长的类型题材:犯罪喜剧。
张北京作为一个不自信的骗子,带着另一个更不自信的“局外人”试图占医保的便宜,在医院里上演了一场曲折的骗局。观众能在本片中,发现偷盗电影和越狱电影里常用的表现手法。
张北京与表舅在候诊室的戏,就是加入了浓烈喜剧元素的瞒天过海桥段,且有效利用到了医院的空间特性。
人物通过外貌、动作与表情,产生强烈的滑稽效果。
在本片中,我们不会看到宁浩电影以往的象征性社会秩序的呈现,仅保留了重复的情节动机和循环的类型形象,即便如此,也足够精彩了。
而徐峥的《最后一课》和开心麻花团队的《神笔马亮》,是其中最煽情的两个作品。
在二者构建的叙事氛围里,这样的煽情是恰到好处的。
《最后一课》中,范伟扮演的老师因脑梗塞诱发老年痴呆症,让他的认知猛然回到了28年前在农村支教的时候。
电影还特意将老范现在的生活安置在瑞士,以此与中国的乡村景观形成反差。
《最后一课》借助范老师这一形象,将不同时空的乡村图景串联到一起。
早已长大成人的学生们,在接到消息后全力以赴还原92年那间漏雨的教室。
简陋的样板式虚构场景,恰恰成了实现心理真实的唯一手段,就像《再见列宁》中描述的那样。
至此,当范老师重新踏上当年支教过的土地,叙事便孕育着一种空前的情感张力。
镜头渐渐走入他脑海中的图景,预示着他的视像终与自己的主观意识弥合,而短片也成为了纯想象性事物整体的客观化展示。
我们跟随老范的记忆,亲临1992年的望溪村,在最后一课上发生的事情,将揭示“二加二等于掰”“颜料”等暗语的含义。
然而,手机铃声扯断了老范的幻象与现实的联结,两个时空也再次被撕裂。
镜头以老范的主观视角为引导,重新走过为学生冒雨取颜料的道路。
最终回到了当下的时空,曾经姜小峰的黑色涂鸦,已变成斑斓的彩色教室。
可以说,《最后一课》是五个故事中最具水准的一部。
它通过个体记忆与心理困境,精妙地展现出乡村的发展和变化。
即完成了主旋律的诉求,也捕捉到了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连接。
《神笔马亮》同样编排了一个样板式的虚构场景,来掩盖事实真相。
沈腾扮演的马亮,得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留学机会,与此同时他却要放弃这个机会,去茴香村扶贫。
练摔跤的妻子秋霞不仅反对这一决定,还去单位大闹一通。
迫不得已,马亮便用自己的画笔布置了一间大学宿舍样板间,并虚拟了一系列俄罗斯风貌。
不管是否为导演的有意为之,《最后一课》和《神笔马亮》这样的安排,也隐隐投射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。
电影正是用场景与美术上的谎言,去抵达更真切的情感和真理。
本片较有情感张力的戏,是向日葵拍照和秋霞杀回茴香村的结局。
从这两处情节可以看出,《神笔马亮》在主旋律叙事中插入的情感主轴,来自于主人公的家庭关系。
一方面是当马亮对秋霞的爱与自己的抱负产生冲突时,费尽心力所营造的假象;
另一方面是秋霞得知真相后,为马亮自豪并感动。
邓超俞白眉一度被视为烂片组合,却超水平发挥拍出了《回乡之路》。
事实上,这部短片仍要比《北京好人》《最后一课》和《神笔马亮》落了一档。
但它不管怎么说,还是实现了相当的观赏性与情感表达。
《回乡之路》的有趣之处在于,带货主播闫飞燕与乔树林之间暗含着一种身份调换的意味。
闫飞燕作为成功人士,衣锦还乡参加母校校庆,一路上回忆着漫天黄沙的贫苦童年,回响着老校长渴望学生们走出去改变家乡命运的谆谆教诲。
而乔树林甫一登场,便显得轻浮乖张,一副不正经的骗子模样。
但是到了最后,我们发现乔树林才是真正为家乡做出贡献、哪怕自己破产也在所不惜的那个人,而闫飞燕反而透露出某种虚伪傲慢的姿态。
也许在现实生活中,对机场人员无理要求的威胁,对周围人不怀好意的警惕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但在本片的情境下,闫飞燕对周遭人的反应和举动,乃至于预订五星级酒店等情节,实际上暗示了她才是更善于伪装,兼有些微“反派”特征的人物。
当然,故事最后所有的矛盾,也被简简单单地化解掉了。
唯一拖后腿的作品,便是陈思诚的《天上掉下个UFO》。
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、人物设置,以至于最后的悬念解决,都相当的平庸。
对乡土情结的表达,也仅仅止步于看似不远的两个山村,却因交通闭塞而无法追求梦中情人。
似乎作品既没有对乡村生活的思考,也不愿意投入精力营造独特的乡村图景,无论格局还是情感都显得有些小了。
与之相比,《最后一课》是以老范的记忆串联起28年前后的乡村变迁,是复现与对比的结合;
《回乡之路》用数个镜头描绘乔树林与沙漠的对抗,同时为短小的公路片结构提供了演绎空间;
《神笔马亮》则是以墙壁上和稻田里的绘画,来构筑不同于一般现代性乡村的艺术趣味;
它们相比本片,均对乡村景观的影像表现力有着多一层的想法。
同时,《天上掉下个UFO》也是互文手法用的最多的一部,却并没有带来丰盈的诙谐效果,反而有打广告的嫌疑。
即便如此,从整体性上看,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作为拼盘电影,通篇看下来是流畅爽快的。
五部短片的风格和剧作均在合格线上,没有太大差距。
虽然影片有其择优选取的展示动机在里面,但丰富的类型元素、同一性的主题和稳固的戏剧结构保证了它的娱乐效果。
从立足小人物,抒发乡土情结的角度进行阐释与描述,不仅极大消解了过往主旋律文本中的宣教口径,同时也突出了成熟的类型创作所体现出的情绪张力,称得上一部观赏性极强的商业电影。
但我们也不能忽视,《家乡》五个短片所选取的舞台,从比重上看,显然还是在突出表现更多中国人的故乡:农村。
在我看来,电影试图呼吁更多的人回到家乡,投身“美丽新乡村”的建设中去。
主旋律语境下的《我和我的家乡》作为多半个乡村电影而言,难免是片面的。
比如其中所有的乡村新面貌,无一例外都是度假村,显得有些单一。
但影片对乡村的刻画也有其可取之处,哪怕有不少暴露出了创作者对新农村的脸谱化印象。
其积极意义在于,至少让乡村空间,重新得到一种主流影像的关注。
同时还有主旋律加持,由此而号召更多主流乡村电影的出现,会是一件好事。
我们不仅需要《我和我的家乡》这样,高度类型化的乡土叙事表达;
也需要有更多像《村戏》《喜丧》这样的,具有现实表现深度、人文关怀和强烈风格化的电影作品。